偶然看到这则消息:2022年7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方案要求,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严格限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
这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现状,颇有些毫无关联的“关联”之处。小时候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总体突出的是一个“趣”字,且充满着儿时光怪陆离想象力下的“革新”之力;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从“趣”到“破”的思维过程,从限制高层到中国经济的“转向”思维核心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得从国家为何禁止建超高层开始
首先我们得看一组数据:中国超高层建筑数量在全球占比情况(%),500以上中国占比64%,300米以上中国占比77%,200米以上中国占比63%。尽管高层、超高层建筑对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能力是非常突出的,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发展高层建筑恐怕目的都不是为了集约利用土地,更主要的是展示自己的城市实力和城市发展雄心。北京、上海、深圳超高层建筑成了城市发展的蓬勃动力、快速发展的决心、产业繁荣的标志,但是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土地经济产出强度,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部分城市甲级写字楼租金水平对比图
可以看出国内城市除了北上广深等对于土地稀缺性比较强的一线城市以外,二三线城市单位土地产出强度并没有很高,支撑超高层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压力,而且这种差距还比较大。此外二三线城市企业对于超高层的成本承受能力也是有限,但是高层建筑本身投入又是非常大,建设周期也比较长,后续运营成本也较高,这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城市的高层建筑成了烂尾或者是准烂尾,不仅没起到推动发展的作用,反而成为了当地城市发展的一个包袱。所以国家下达了限高的方案,既是对城市发展的良性指导,更是脚踏实地的建设性意见。
说完国家限制高层建筑的原因,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这跟我们的生活又会扯上什么关系呢,我们没有在高层写字楼上班,我也不需要充门面租或者是买高层写字楼。但是从笔者的角度出发,每一个国家层面的意志体现,其实包含的都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民生领域的发展思路变革。
国家发出了限制高层建筑的通知,集中体现出来的意思就是:在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如此严峻的前提下,社会资源的浪费要立即停止,要为以后的发展储存实力,以前高速发展时期的细枝末节因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都隐藏了下来,现在全球经济下行,资源更显珍贵,建设和发展都需要着眼本地方实际情况,走出合理结构调整,符合现行经济发展的出路。
所以经济“转向”似乎已经是箭在弦上;
过去40年当中,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资本快速积累的过程,过去高增速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再看得到了,稳中有进将变成了我们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2007-2008 年全球金融风暴后,为了应付全球金融风暴和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冲击,中国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导致了中国经济在其后数年中保持了8%以上的增速,但这也为中国经济留下了诸多的问题。其中主要是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中国各行各业的产能过剩 ,资本回报率下降,企业亏损,经营困难,无力偿还银行货款等等。自2012 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开始了下滑,生产份格指数(PPT)连续 54 个月为负。2016 年下半年以来,决策层开始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加大基建投资,想以此来确保经济增速,一直持续到 2020 年增速上似乎慢了下来,出现了保稳的趋势。
这种从开足马力到稳中求进是随着中国经济渐进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经济体的发展过程得到必然结果。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能是永远保持无限制的高速增长,这甚至不符合自然规律。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在未来 10到20 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增速还将继续下移,那么怎样通过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格局。
决策层研究作出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将会从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领域,逐步转向高科技、高端制造、实体经济、新基建、新能源等产业领域。
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是有“阵痛”产生,于是各位看官可以看到现在中国大环境下的就业、养老、教育、医疗、贫富差距等等都出现了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其实拨开乌云看月亮,所有的矛盾都是基于经济发展周边所产生的,所以把握住经济发展脉络,看似问题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通过现象一步一步体现出来的,禁止超高层,限制高层是现象,限制意味着不对和纠正,正如中国经济从超速发展转变成以稳为主一样,这个核心思维就是从“思困”到“思变”。从改革开放打破旧格局开始,到现在的调整结构,稳步发展。同时也表现在经济领域的本质是国家想更加脚踏实地的发展经济,想从更加求实的角度,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化改革、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面对如今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同时,摒弃泡沫,走出富有每个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私人财富学堂观点:
1、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40年,是中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探索创新的40年。高速发展带来机遇,经济“转向”,稳中求进是现行经济大环境的要求;
2、中国的制度体系、改革力度与政策空间在不确定的世界格局下会越发凸显出优势。
3、在战略机遇期中保持相对稳定、安全的国内环境,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家、科学家思想界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从改革、开放和创新三个方向寻找新动能,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中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在全球的相对地位和话语权的提高水到渠成。